What is a Good Research Question?
以下五点,在确定选题过程中我们需要一一问自己的问题
Is the research question something I/others care about? Is it arguable?
这是最基本的两个问题,如果我想研究我家羊毛猴(我家猫)每天眨几次眼睛,这就不是一个好的 research question
- why do I care about it?
这个研究有什么意义?为什么被人需要?
- 这是个 arguable 的 question 吗?
你从早到晚盯着它数眨眼睛的次数就得出来了,没什么可研究的是不是?我们直觉上都能感觉到这不是个很值得研究的 research question (虽然也许大规模研究猫的眨眼次数在生物学上是有意义的。。),而不值得研究的具体原因:第一 nobody cares,第二 not arguable。
Is the research question a new spin on the old idea, or does it solve a problem?
这个问题是问为什么需要做这个研究,你的研究问题是能够为已知的理论提供一个 新的视角?能有助于解决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还是可以弥补此前研究在方法上的不足?一篇好的学术文章一定是非常善于强调自己的 significance and contribution,而且紧密结合着已有文献来强调。
Is it too broad or too narrow?
这就有意思了,对于刚开始做 research 的同学来说尤其困难。先说个我自己的故事,我读博第三年的时候完成了 comprehensive exam 终于可以开始准备博士论文了,我当时已经知道自己大概就是做 inter-organizational collaboration 和 social network 这一 块。硕士 2 年和博士前两年都是在积累这一块内容,于是林林总总写了一份 proposal 出来递给我导师说,喏,这就是我博士毕业论文要问的问题,我可以开始动手了吗?我导师认真看了半天抬起头满脸堆笑的说,哈,你这个 research question 够你在咱们学校再呆 10 年了。我现在回想起来觉得 10 年都不够,我当时的 research question 问的是为什么非营利组织要合作以及如何提高组织间合作的 effectiveness?我当时觉得这个题目没什么问题啊,难道不值得研究嘛?对 literature 没有贡献吗?我导师说 ”you go back to the literature and narrow it down“, 给我的具体指示是针对” 非营 利组织为什么要合作” 以及 “哪些因素影响合作的 effectiveness” 这两个题目列出 literature review table (我会在讲文献综述的时候具体讲怎么做 literature review table)。 我反反复复做了几个月的文献综述,发现研究这两个题目的文章真是浩! 如! 烟! 海! 也就是说,这两个我设立的 research question 实在是太 general 了,我必须让它更具体才有它的价值,我不可能在一篇博士论文里解释整个领域最关键的 big questions, 我只能找出这一大片森林里的一个 piece 然后深入地钻研下去。把 research question 修改到适中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不可能一蹴而就。一般我们都是从一个比较大的圈圈开始,说我就想做这个圈里的东西,然而在读文献的过程中发现这圈里面很多地方早都被别人挖过,你要是想挖就要不断 narrow down 你要关注的小圈子,最后才能深挖出泉水来。
research question 的不断调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必要的调整会 为此后 data collection 和 analysis 节省大量的时间,磨刀不误砍柴工,前期多花时间修改出一个好的 research question 比什么都重要。
Is the research question researchable within the given time frame and location?
如果你在国内,你要是想研究美国的鸡为什么过马路,不是不可以,而是有很多难度;如果你的任务是写一篇结课论文,你的 research question 就不应该需要用两三 年的时间才能回答;如果你是写博士论文,就要考虑何时能毕业、论文题目是否太大,是否更适合全职 faculty 来做而不适合希望尽快毕业的博士生来做。这要求我们理论联系实际,梦想牵回现实 down to the earth 地考虑自己的时间和资源够不够完成想研究的问题。
What information is needed?
为了回答你的 research question 你需要哪些信息呢?谁来给提供这些信息?网上和图书馆的资源足够吗?有足够多的学术期刊讨论相关问题吗?你要做 data collection 的话能找到考察对象吗?有人有问题的答案吗?要访谈或者调研的对象联系得上吗?The information you can access should meet your needs to answer the research question.
研究灵感哪里来?
Research interest 的建立和培养需要时间和耐心,需要开放的学习心态,需要多听多看别人的 research,需要既对外界保持开放的系统又能反过身来安心打造属于自己的学术世界、看得越多做的越多,吸引力法则也就慢慢发生作用。同事里、学生中或学术会议上认识的有共同兴趣的学者会主动找你合作,你的雪球会越滚越大,一个又一个研究项目的开题就也变得水到渠成,你就告别了需要主动刻意去寻找研究问题的阶段 [ref]。
Your interest is the best driver. Everything starts with your interest.
你的研究问题一定一定要配合你的个人学术兴趣。兴趣这件事往小了说是帮你克服研究中重重困难,顺利完成论文或研究项目的兴奋剂;往大了说,人生短暂,为什 么要把时间浪费在枯燥而让你痛苦的事情上?既然你有选择,就要选择让你想起来有兴奋感,有好奇心,有冲动想知道答案的学术问题。这样的问题常常是来自于你自己从前的某些独特的个人经历,比如你的一次非洲交流活动让你开始关注非洲的志愿者行动,或者你在某公司的实习经历让你开始关注员工激励问题,或者你父母都是教师所以你从小耳濡目染对教育制度的革新。说到这一点,顺便想到了美国社科类博士生里经常有工作了几年甚至十几年的人重返 graduate school 来做学术,他们的一个大优势就是非常清楚自己为什么要来读博士和到底想研究什么,这来自他们多年工作和生活积累的兴趣和灵感。要知道作为 一个研究者,正是因为你的不同和有趣才造就了你学术产品的不同和有趣。”Know yourself (认识你自己) ” 这句箴言真是处处适用。
Literature, literature, literature⋯
文献是一片巨大的宝藏,不神秘没多么高深,是前辈们留给你的宝贵财产。所谓文献其实就是跟你一样对某个领域发生兴趣的人对某些问题做了研究之后,认认真真严严谨谨地记录了他们做研究的步骤,方法和发现。你想啊,如果没有这些文献,,你如何能如此详尽地学习到这些高人的方法和成果呢?你如何能如此系统地了解比?你早出生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前辈们的思考和反思呢?你更不可能如此方便地获取如此数量浩大,内容丰富的领域知识。现代科技的发展又让我们获取这些资源极其容易,如果你在美国,每个高校都有 Google Scholar 免费使用和下载文献,你不仅可以随便输入一个关键词看看有没有人研究过或者有多少个人研究过,你还可以点击每篇文章的 “Related Articles” 和 ”Cited by” 去查看类似的其他文章。 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自己想研究什么其实是因为我们读的东西太少。我们要有”input” 才能有”output”。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灵感都是基于经历和现有知识的,你看得越多想得越多,new ideas 也会越多,也越知道自己感兴趣什么不感兴趣什么。所以我当年在博士论文初期,最常听到我导师跟我说的一句话就是 ”go back to the literature…” 。好多好多你现在的困难和问题,在读到了一定数量的文献之后都会迎刃而解,不再是困难和问题。
Academic conference
学术会议绝对是刚入门的学者获取 research ideas 最重要的手段,如果你已经读了两年以上博士或者对某个领域发生了进一步的研究兴趣,你一定要考虑尽快参加该领域的学术会议,去看看别人在做什么,整个领域在关注什么?基于我个人的经验,美国的学术会议非常务实,非常高效,非常有助于学者之间互动和产生新的想法。换个角度去想,你不仅在学术会议上听到的是来自全国甚至全世界该领域高手的最新研究和最新关注重点,你还能大大节省自己阅读 literature 的时间,因为要知道,好的学术会议上的 presentation,其实很快就会变成 top journal 上面必须要读的学术论文,而在学术会议上 researcher 们不得不把自己持续研究了几年、写了二三十页的一篇学术文章用 15 到 20 分钟的时间凝练地讲给在场的观众听,所以你听到的都是最重要最精华的部分,而同时你还能看到活的作者,一睹作者本人的风采。学术会议上组织者会按照论文内容把 presentation 分成不同的 panel 从而方便不同关注点的参会者,每个 panel 一般 4-5 篇文章,你可以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听到一个 panel 上四五个相关主题的研究,如果一天去听 4 个不同的 panel,算下来,三天的时间你就能听到近 50 个研究,还能在现场听到 senior scholar 之间的问答、对于共同关注问题的讨论、对于不同方法和思路的切磋等等。所以你说,这是不是个了解某个领域对最快最有效方式呢?
Learn from your peers/colleagues
读 graduate school 之所以能有效地为我们接下来的学术研究铺路,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你不仅会耳濡目染在教授们每日探讨科研和学术进展的氛围中,你更有一群跟你一样努力奋斗日日精进的小伙伴,这些小伙伴在几年之后可能都会成为美国各大高校的 assistant professor 或者该学科的学术新秀,他们是你这几年学习中难得的成长陪伴和交流资源。如果运气好碰上一个比较 cohesive 的 cohort,你们有很多机会一起谈论各自最近的新领悟,读到了哪些好文章,对哪个题目发生了兴趣,最近参加了什么学术会议等等,你一个人的单一信息源就扩展出很多的触角,你了解的学科话题就多了很多维度,你的 research ideas 当然也就有 了更宽阔的发展空间。比如课上听别人的发言,看其他人的结课论文选题和 class presentation,跟一起做 RA 的同学闲聊,这些都是从 peers 处得到灵感的机会。
Learn from your students
最后这一点适用于有 teaching 机会的博士生们。Teaching 和 research 在美国高校被看做是相辅相成的两件事,最理想的情况是:你教的课程正好是你的研究方向,你既可以把自己的研究特长施展在教学的过程中,同时又可以在课堂上找到很多接下来 research 的新灵感。比如一个班如果有 20 个学生,这 20 个学生会写出 20 个不同的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结课论文,每篇论文都会至少涉及到 5 篇以上的文献综述,你不可能读过所有这些文献,很多时候学生作业会让你发现几篇最新的学术文章,一个新奇有趣的研究视角,甚至可以跟学生一起把小论文发展成一篇可以投寄的学术文章。所以不要小看 teaching 的过程,”教学相长“ 就是这个意思。